主 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报告人:胡晓歌 博士、邓勇辉 教授、李峰 教授
时 间:5月9日(周二)下午3:00-6:00
地 点: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1号楼210会议室
主持人:郭少军 研究员
报告一:Wiley材料科学类期刊的论文发表
报告人:胡晓歌 博士,Advanced Material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编辑
时间:5月9日(周二)下午3:00-4:00
地点: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1号楼210会议室
主持人:郭少军 研究员
报告内容摘要:
将研究工作的结果整理成文稿,并经过同行评审发表在科技期刊上,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迅速地增长,据国际学术出版业联合会(STM)估计在2012年约有180~190万篇论文发表在约2.8万种同行评审的科技期刊上。针对科学技术研究论文产出的迅速增长,虽然不断有新的期刊推出,但稿件在投稿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也是前所未有的激烈。那么,如何能够使稿件顺利地通过同行评审的过程,提高被接受发表的机会?我们将从编辑的角度向大家介绍Wiley材料类期刊稿件处理的流程,例如,如何对稿件进行初审,如何寻找合适的审稿人,以及在收到审稿人的意见之后如何对稿件做出决定等等。并给出一些在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大家今后文章的撰写和发表有所帮助。
报告人简介:
1998年进入西北大学化学系学习,于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并被报送至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期间师从董绍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汪尔康院士,进行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在催化,自组装,表面增强拉曼方面的应用研究,于2008年初获得博士学位。同年1月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进行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药物传送,生物成像等研究。在2012年加入Wiley出版社从事材料科学的专职编辑。目前负责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Advanced Biosystems期刊的稿件审理工作。
报告二:基于超分子组装的自下而上合成法构建介观结构材料
报告人:邓勇辉 教授 复旦大学
时间:5月9日(周二)下午4:00-5:00
地点: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1号楼210会议室
主持人:郭少军 研究员
报告内容摘要:
介观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微纳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在吸附与分离、催化、传感、新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超分子组装的Bottom-up 合成法是构建各种介观结构材料最有效、最灵活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们以自行设计合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结构导向剂,发展了一系列新型介观结构材料的可控组装方法,合成了不同组成和结构的介观结构材料,特别是晶态半导体氧化物多孔介观结构材料,并开展了它们在非均相催化、化学传感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
报告人简介:
邓勇辉,江西临川人,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2007在复旦大学做博士后,随后留校并被聘为副教授。2009-2010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2011年起被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功能多孔材料合成及其在催化、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论文引用超过7000次,H指数为44,单篇研究论文引用超过970次。 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第一完成人,2014)、教育部首批青年(2015)、第二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015)、复旦大学"卓识计划”(2015)、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1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 上海市“曙光学者”(2013)、首届陶氏化学挑战奖(2013)、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8、2012)、首届复旦大学“卓学计划”(2011)、第25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奖(2012)、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08)、联合利华研发奖(2007)、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2007)等荣誉。担任 Adv. Porous Mater.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执行副主编。
报告三:碳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
报告人:李峰 教授 中科院金属所
时间:5月9日(周二)下午5:00-6:00
地点: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1号楼210会议室
主持人:郭少军 研究员
报告内容摘要:
因清洁能源等方面需要,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各种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碳材料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电极材料、导电剂及复合基体等,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各类新型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为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报告介绍了在碳材料,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碳材料,从基础电化学的认识到典型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等)、柔性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的一些进展,并对碳材料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报告人简介:
李峰,博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获得中科院金属所博士学位。在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部,从事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用碳基纳米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在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及表面状态对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电化学过程的影响规律、碳基电化学储能材料的制备、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解决了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材料和器件中应用的一些关键问题,并研制出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柔性器件用碳基电极材料及电化学储能器件,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已在Adv Mater、Angew Chem、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相关论文被SCI论文他引超过18000次,其中一篇论文入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超过30篇高被引用论文,入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 2016年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材料科学学科)和Elsevier 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被聘为《新型炭材料》和《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编委。
欢迎广大老师和同学们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