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德稻讲坛之创造性教育经验谈
2014.09.30

什么是服装设计?未来的服装会变成什么样?应当如何培养一名有创造性的设计师?9月25日,法尔茅斯大学的两名教授,也是英国时装品牌Artwork的创始人葛特立(Patrick Gottelier)和葛立婧(Jane Gottelier)受邀来到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登上由德稻教育、北大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和北大国际合作部共同主办的德稻论坛。他们以“创造性教育:过去、现在及未来”为题,结合在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在创业阶段所积累的经验,为同学们普及了服装设计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关于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葛特立和葛立婧教授作讲座

葛特立在大学本科时期学习的是工业设计,而葛立婧学的是时装设计,这两者在设计领域的理念截然不同:前者以功能为设计主导(Design Follows Function),后者以想象为主导(Design Follows Fantasy)。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二者恰恰处于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样的差异固然会在他们的合作之中造成分歧,同时也正是因为二者不同的设计导向,才使他们的设计同时兼顾服装的耐用性和审美性。

1977年,二人决定离开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自己创业,共同打造了以针织品为主打的时装品牌Artwork。他们从戏剧、画作、音乐、体育等不同领域汲取设计灵感,品牌很快在国际获得了声誉。Artwork受邀参加了威尼斯设计双年展、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最前沿”展等国际知名设计展。

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约翰•拉丝金(John Ruskin)曾这样批评工业革命,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产品做得更差,但是卖得更便宜,只要不触及法律的底线。因此,葛特立先生认为工业革命以后,设计教育有了两个选择,一是教学生怎样设计出能大批量生产而又便宜的产品,二是开创教育项目对学生进行培训,教他们怎样将艺术运用到工业领域。葛特立与葛立婧此行,正是为了将第二种教育理念带到中国。

 

讲座现场

在德稻,他们算得上是“老师的老师”。通过教授艺术界的老师如何进行艺术教育,通过游戏、参观、讨论,教授这些中国老师们什么才是创造性的教学,让他们离开德稻的课堂后,能将课上所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传授给更多的人。

荷兰的埃因霍温(Eindhoven)设计学院提出,要教会学生“通过你的双手来进行思考(Thinking with your hands in an expression you will often hear as you walk in the halls of the Academy)”。葛立婧认为,这句话意味着,在设计学习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因此她常常带英国学生来中国考察,参观在英国业已消失的工厂,看看工厂里女工们如何制作针织品。

中国缺少诺贝尔奖得主,意味着中国这个国家已经丧失了创新思维吗?葛特立不以为然。他认为,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一直是很有创新性的经济体,而诺贝尔奖只是新近的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中国人所得的诺奖少,就认为整个国家失去了创造性。王汁(UMA WANG)就是他很欣赏的中国设计师,她擅长将哥特风格与装饰艺术相结合,重塑具有都市感、适合不同场合的实用穿着。虽然中国目前在服装设计创新领域起点较低,但葛特立相信,如果能将创新理念结合对传统中国元素的挖掘,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诞生许多自己的国际设计师和国际知名品牌。

在快时尚风靡的当下,葛特立和葛立婧对这种快消趋势并不看好。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许多追求生活质量的中国人已经摆脱了只买便宜漂亮衣服的状态,并且这种快时尚需要对原材料的大量消耗,衣物的迅速淘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使这种生产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现在的商业模式不应该是生产更多的衣服,而是生产更加耐用的可持续的衣服。葛立婧举例说,在过去的伦敦,虽然定制衣服价格很高,却可以延续一百年之久,一件定制的西装会由父亲送给儿子,儿子再交给下一代,过去的习惯在现代应当被拾起,衣服的寿命也应当被延长。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新的材料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最重要的还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才能让人们愿意长时间保留好的衣服。

结合现在的科技发展,葛特立认为未来的衣物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一起创作。消费者通过简单的电脑程序设计衣服,用3D打印技术试穿,再将设计稿交给生产者,由此这件衣服拥有了消费者自己的情绪和心思,“有情绪的衣服使用得更久,我相信这一切在中国都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