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北大创新研究院“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系列讲座”之三——点亮大脑深处的灯火
2012.10.09


    寒凉的秋雨并没有挡住北大学子的热情,尽管9月27日寒意逼人,2012年下学期第三场“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系列讲座仍然全场爆满。许多同学只能盘膝坐在了毛科林(Colin Blakemore)的周围,听他解开人类大脑的奥秘。德稻教育机构总裁夏军先生、运营总裁徐林恩先生出席讲座,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心理学系教授余聪教授作为特约对话嘉宾来到现场。

    毛科林是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牛津莫德林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此次受邀为北大学子作讲座毛科林从曾经风靡欧洲大陆一时的“颅相说”开始,介绍大脑基本特点和大脑复杂的结构功能,展现了一幅脑科学的进化史。

    他说,脑袋越大越聪明是不对的,猩猩,鲸鱼的脑袋要比人大得多,但是却没有人聪明,决定聪明与否的不是脑的大小,而是大脑所包含的神经元及其连接数。此外,大脑是昂贵的器官,耗费大量的血糖资源,为平衡大脑的劣势,聪明的人类也是通过增加神经元和连接的数目得以实现的。 

    人的大脑在多大程度上不是受基因决定的,我们后天怎样能发展我们的大脑呢?毛科林由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在实验中,通过比较,科学家发现陌生人间的脑区相似性小,而双胞胎的大脑灰质是非常类似的,而且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相似的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脑主要由基因决定。科学家还发现,尽管是双胞胎,还有很多的不同,双胞胎各自的脑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指出,我们应不断地吸取经验,变得更聪明,大脑的训练和身体技能训练是类似的,不要由一个懒人,又变成一个笨人。

    当然,脑科学发展也需要技术,fMRI的出现使得脑科学的研究对象从原有的动物、脑受伤者得以突破,发展到对正常人脑活动的研究,这对脑科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和本次讲座对话嘉宾余聪教授交流时,毛科林讲到他对技术重要性的亲身体会。他说,他早期有一个实验想法,由于技术限制,直到90年代fMRI开始应用时才得以实现。学术之路,就像砸到牛顿的苹果,是需要等待时机的,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不能轻言放弃。

    对话嘉宾余聪老师是来自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心理学系的教授,和毛科林别有渊源,两人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友,研究领域相似,求学伯克利时,二人先后在同一座楼里做研究。

    毛科林坦诚大脑是极其复杂的,他没法说清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只能简单陈述大脑的结构和某些脑区的功能。但是他补充说,大脑有无限潜能,需要不断开发。教育就是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把知识嵌入大脑中。

    讲座伊始,毛科林呈现的是一张用fMRI技术展现的色彩斑斓的脑成像图,正是像他这样的几代脑科学家不断地努力与实践,才使我们得以理解我们大脑的奥妙,点亮我们大脑深处的灯火,照亮奇幻斑斓的脑区。


讲座现场


毛科林与北大心理学系余聪教授互动


与学生交流